在成华区龙潭街道,有一座范氏祠堂。这座范氏祠堂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(1769),后因堂破旧,于清嘉庆二十五年(1820)改建。
据《范式族谱》记载:该祠堂为宋代范仲淹的后人范壁所建。范壁,字对扬,是这支范氏家族入川始祖范钦若的第四个儿子。
重建家族后的东山客家移民在族谱中追溯祖先,在祠堂供奉祖先的神像,这些祖先,往往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、贵族。
例如范氏的祖先是范仲淹;明末清初,柏姓入川,他们的祖先是春秋时期柏国(今河南西平县)国君;而朱氏祠堂供奉的,是宋代理学家朱熹。与此相似的还有很多,赵姓以西周时的驾车能手造父为祖;水姓称自己是大禹的子孙……
《钟氏族谱》记载,他们的祖先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钟子期。
2003年,俞伯牙的后裔慕名来到钟家大瓦房,拜会祖先的知音,并收了两个钟家幼童为徒,学习古琴。“高山流水”的传说,又在钟家大瓦房上演。但春秋与楚国毕竟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历史,钟家的子孙常常提起的是一个叫作钟荣昌的人。
族谱记载,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),钟荣昌从广东梅县迁徙至四川仁寿县观音寺,后因种粮致富,才在成都东山的柏合镇(今柏合街道)购置田产,修建了这处祖屋。
钟荣昌生有六子,代代流传,以祠堂为中心陆续建房造屋,这才形成了眼前这座由七个建筑单元、七道大门、一百余扇小门、二十二个天井、数百间房屋构成的家族聚落。
唐人刘知几在《史通·邑里》篇中指出:“且自世重高门,人轻寒族。竞以姓望所出,邑里相矜。”事实上,封建时期的历朝历代,都非常看重一个人的出身。
而清代移民入川后,无依无靠,常常饱受当地世居人民欺凌,若有知名的先祖无疑能提高身份,令世居人民不敢小觑;另外,祖先的名号也成了一块金字招牌,在漫长的迁徙之路上,使一个家族更有机会寻找到同宗。
由此看来,客家人称自己为名门之后,一些或许货真价实,一些却是生活与发展需要。
但纵然如此,现代人是没有权利评判其正确与否的。强调家族的血统和名门情节是一个传统,这个传统即使是皇家也未能免俗。
历史上,三国时期蜀汉刘备一直强调自己是汉室宗亲,李唐王朝则追认老子李耳为李氏祖先,民间也流传着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准备追认朱熹为祖先的传说。
中国的修家谱之风,据说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、苏洵倡导的,他们不仅亲自编写族谱,还提出了编写族谱的体例与方法。
苏洵倡导百姓人家的族谱只记载五世,即所谓“小宗之法”,皇室贵族则可记录百世。而宋代末期是客家人的第三次迁徙,或许可以猜想,客家修家谱的传统也正是从宋代开始的,并通过第四次迁徙进入四川。
当然,客家的家谱显然并不满足于五世的“小宗之法”。不过我想,对于客家子孙来说,或许祖先在人川之路上的故事,比那些遥远的传说更能够打动人心吧?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